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家:德蘭社區居住經驗分享

文/楊美華(天主教台南市私立德蘭啟智中心主任)

一、起源於家庭的需求與對個人的尊重

  從1988年創辦德蘭開始,瑪莉諾會士甘惠忠神父及主顧修女會麥恪悌修女就希望為心智障礙者在社區中學習與成長盡力。由於卅年前,學齡啟智班尚不普及,心智障礙者就學權利受限,所以德蘭開辦時以服務學齡為主。現在特教普及,同時德蘭當年服務的兒童已屆成年,其父母逐漸凋零、手足各有家庭自顧不暇。為了回應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需求的改變,德蘭自2003開辦社區家園,一方面希望回應心智障礙者及家庭的需要,一方面也期待透過社區家園讓心智障礙青年(以下簡稱智青)繼續留在社區中生活;藉此促成家長與智青除了全日型機構之外,還多一個選擇。由於不同的居住選擇對一般人而言是很理所當然的;因此,德蘭也希望透過社區家園為成人心智障礙者開創不同的居住選擇。

二、德蘭提供社區生活與居住的歷程 

三、服務對象支持密度的差異與安排

  提到社區家園的服務對象,可能大多數人會認為只有低支持密度且能獨立自主的服務對象比較適合,而服務對象若需要高支持密度者則較不適合。然而,由於相信居住權無關能力,所以德蘭從第一個社區家園開始,就同時服務了高、低密度支持的智青。目前德蘭所提供的四個社區家園,各有兩個家園分別服務男、女性。原本德蘭依據服務對象支持的高低密度需求,來安排不同的家園。然而,從十幾年來的服務經驗看來,服務對象在家園是否能夠與他人融合相處,維持良好家園氛圍,與服務對象個人的支持需求的高低密度並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

  德蘭剛開始因為只有一個家園,所以服務對象不論支持密度高低,都在同一個家園接受服務。後來德蘭有第二個家園時,曾針對服務對象個人的期望,安排讓低支持密度的服務對象一起居住在麥恪悌家園。然而,德蘭團隊也發現,人與人相處並不是僅靠能力,個性與特質是重要因素。相同的,對於家園服務人員的特質是否能與服務對象契合也是經營家園的重要關鍵。

四、多元的服務

  德蘭開始家園服務前,了解到社區家園的優點,但也逐漸發現家園的限制。因此,在第二個家園啟動後,於2010年也開發了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服務,由工作人員到服務對象家中服務、或是帶服務對象到社區,協助其獲得期待的生活經驗。基於資源有限且不重疊的概念,服務對象以未接受機構式服務、小型社區作業設施服務、居家服務…等為主。由於服務對象的需求差異很大,所以這個服務的頻率從每周四次到每月一次都有。服務內涵也很多元,從居家生活、用藥、交朋友、運用社區設施、情緒管理…等到支持服務對象在社區中工作皆有。

  成人心智障礙者在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後,多數都留在家中與家人同住。有些智青因為某些因素不需要/無法/無意願到機構接受服務,同時也未接受其他社區式照顧的服務,也因而其個人想望或需求容易被忽略。在聯合勸募協會的支持下,德蘭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方案延續了八年,期間讓住在家中智青的個人想望與需求有機會獲得回應。

五、服務工作人員的規劃與安排

  社區家園大多數由一位主要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生活在一起,所以服務對象與家園工作人員的互動顯得特別重要。曾有男性服務對象表示,跟男性工作人員在家園一起生活,比跟女性工作人員一起在家園更自在。另外一方面,從過去十幾年的現場觀察,女性工作人員若在男性為主的社區家園服務,女性工作人員大多需要比較高的團隊支援,而留職率也比較低。德蘭女性家園的直接服務人員則一直都是同一位女性,所以針對男女直接服務人員對女性為主的社區家園影響,目前無法比較。關於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的服務,也因為一直由女性同仁擔任服務人員,且人事異動低,所以一樣無法比較男女服務人員對服務的影響;同時,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的服務對象同時男女皆有。

  由於家園的服務時間與一般人差異,工作人員要先獲得家人的支持,才能在家園長期服務。同時,因為家園大多由一位工作人員在現場服務,而家園主管也要安排時間進入家園現場支持工作人員;因此,組織需要給社區家園的團隊足夠的支持,以維持社區家園第一線與管理階層的穩定度。

六、社區居住服務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不管是社區家園或是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服務,依據德蘭的評估數據顯示,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都會因為接受服務而提升。在服務的初期,通常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有顯著的提升,特別是社區家園式的服務。然而整體來看,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服務所提升的幅度沒有社區家園式的服務高;這可能跟留在家中的服務對象本身已有良好的支持網絡有關;另一個可能的關鍵是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的服務頻率與密度。不論是社區家園式服務或支持性社區生活與居住服務,其資源有限且組織在服務過程中自籌比例高,所以若要長期提升或維持服務對象的生活品質,妥善運用非正式的資源與服務對象生態中的自然支持,顯得特別重要。

七、對未來的期待

  德蘭起源於小型日間機構式的服務,跟許多機構一樣,在經營社區生活與居住的服務過程中,面臨經費與現場管理機制的挑戰。在回應挑戰的過程中,德蘭團隊發現,建構服務模式的同時,應該忠於心智障礙者個人的想望與需求,而不是任何固定的服務模式,以確保服務對象有機會在社區中過自主的生活。除此之外,相信所有的挑戰也都隨著新契機,特別是社區生活與居住有待開發的空間很廣。因此,期盼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讓台灣可以不斷開發出更多元更適合的服務型態與內涵,促使成人心智障礙者可以過自主的生活。

服務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