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式長期照顧機構 —身心障礙者日間照顧服務新選擇

文/黃珉蓉(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主任)

  歷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調查結果皆顯示九成以上的身心障礙者是居住在社區自宅,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服務也是近年來臺灣身心障礙者服務致力推展的方向。以臺北市來說,身心障礙者的日間式照顧服務原本有日間服務機構(以下簡稱「身障日照機構」)、社區式日間照顧(即樂活補給站)、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即小作所)、和家庭托顧服務等選擇;而2016年底長照十年計劃2.0將49歲以下的身心障礙者納為服務對象之後,臺北市又再增加了身心障礙者日間活動據點(即C據點、或巷弄長照站)、和身障社區長照機構的日間照顧服務(以下簡稱「長照日照機構」)。

  長照日照機構跟身障日照機構有甚麼不同呢?主要是立案法源不同,前者是依據《長期照顧服務法》設立,後者則是依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因此財源不同,收費與補助標準也不同。身障日照機構是採取「以月計費」,依照身心障礙等級為極重度和重度12,600元/月(臺北市為15,300元/月)、或是中度10,080元/月(臺北市為12,240元/月),政府再依照經濟情況、身心障礙者與家長年齡、同一家庭身心障礙者人數等條件提供25%到全額的補助。長照日照機構的收費標準則全國統一、並且是「以日計費」,依照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照管中心」)評估等級從675元/日至1,285元/日不等,政府依經濟情況給予84%至全額的補助。

  長照日照機構的模式是有服務才有收費,大幅提高了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運用服務的彈性,也連帶使得機構會設法極大化服務天數,譬如說採取見紅才休、或是周末照常提供服務等作法。

  另外,身障日照機構可以自行作收案評估,長照日照機構則是統一由各縣市照管中心評估與派案。照管中心就是政府輸送長照服務的單一窗口,當收到申請案件時,會指派照顧管理專員跟家屬預約週間白天的時段以進行到宅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核定服務資格,然後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即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人員來擬訂照顧計畫、與協調安排長照服務。個案管理人員在評估後每六個月至少進行一次家訪,視情況調整照顧計畫,若涉及服務使用者的身體狀況改變,會通報照管中心啟動複評機制,否則複評原則上是一年進行一次。

專業人員提供生活支持服務,提昇身體活動能力

  很多人認為,身心障礙者一旦進入長照日照機構就是養老,沒有甚麼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事實不然!首先,長照日照機構所配置的第一線服務人員,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照顧服務員之外,也包含了教保員,而且如果沒有身心障礙者服務相關訓練證明的話,服務人員都要先接受20小時的「身心障礙支持服務核心課程訓練」,此課程可以說是教保初階訓練的濃縮版,內容包括:與服務對象溝通互動、身心障礙者的健康照顧、職業安全與衛生、正向行為支持、日常生活支持等。而照顧服務員的訓練以身體照顧為主,可以服務需要大量肢體協助、或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的身心障礙者。至於身心障礙者的日常生活訓練、情緒行為處理等方面,以及個別化服務計畫的擬定與執行,就是教保員的專長了。所謂術業有專攻,長照日照機構如果能善用不同專業訓練的第一線服務人員,就能回應更多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也能支持更多在社區中的身心障礙者。

結合身體與心理的支持服務,延緩老化降低醫療需求

  再者,長期照顧服務的思維已經翻轉,從無微不至的照顧,轉變為協助維持生活功能,才不會讓服務使用者愈被照顧卻愈失能、愈被服務卻愈沒有生活品質。以筆者所服務的信義身障社區長照機構為例,2019年度共服務27位個案、平均年齡26歲,在日常作息安排上面,除了身體及生活照顧、認知課程、手作課程、生活訓練、和社會適應活動外,特別強調適度運動,以加強服務使用者的心肺功能、骨質密度、和肌耐力,即使是運動意願低落、或是完全無法自主運動者,機構也透過健走或配合動動機、站立床等器材來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服務使用者的體能提升了,不但可以預防與延緩老化、減輕照顧負擔、降低醫療支出,更有助於其情緒的穩定,真是一舉數得。

與專業充分合作,讓障礙者與家人都能好好生活

  和許多家長團體一樣,唐氏症基金會長期關注心智障礙者與其主要照顧者雙老的議題,而唐氏症者因染色體異常所導致的先天性消化道異常、心臟病等等不利因素,又比其他的心智障礙者提早開始面臨老化,所以我們率先響應長照2.0,投入了長照日照機構的籌設與經營。

  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真的是有一群家長或手足,非常認真地想要把身心障礙的家人留在身邊照顧,但是照顧到失去自己,也筋疲力盡。長照日照機構的存在,讓這些家長屬在白天的時候能夠安心工作,不用上班的也可以稍微喘口氣、做做自己想做的事,實在是很美好!

  我們也希望有更多身心障礙團體加入資源佈建的行列,讓身心障礙者能夠跟長者一樣,享受在社區中慢慢變老的權利!

服務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