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醫療保健

照護

心智障礙是一種終生性的障礙,隨著年齡成長與生長環境的改變,因此在不同的生涯階段都會面臨新的生活挑戰以及需要學習適應的事情。因此能提供一套全生涯的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了:

  1. 出生後的診斷評估及健康照顧
  2. 學習階段的教育安置及配套措施
  3. 成人階段後的就業訓練與生活支持
  4. 老年階段的長期照顧與關懷服務等。

整體來說,在身心障礙者的成長階段中,需要醫療保健、健康促進、日間照顧、夜間住宿、輔具服務或無障礙環境的修繕等協助,才能獲得完善身心障礙或長期照顧服務體系的照顧。

依據衛生福利部的「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的障礙者有超過90%是和家人同住,因此政府在規劃相關服務時就必須考慮到「個人照顧」、「家庭支持」以及「參與社會活動」過程中在硬體環境以及軟體服務的規劃設計,才能保障身心障礙者公平參與生活事項的權益,並減輕照顧者的生活負擔。

一般而言,各縣市目前對身心障礙者的個人照顧以及提供給照顧者的家庭支持主要有以下幾種服務:

個人照顧 家庭支持
  1. 居家式—身體照顧、家務協助、居家復健或居家護理
  2. 社區式—日間照顧、健康促進、休閒活動、自立訓練
  3. 機構式—生活訓練、托育養護、興趣陶冶或居住服務
  1. 臨時及短期照顧—到宅或定點提供臨時照顧服務
  2. 照顧者支持—心理或情緒支持
  3. 親職技能訓練—以研習訓練或活動方式提供照顧資訊或示範活動
  4. 關懷訪視—安排志工人力提供問安服務

醫療保健


聯合記者會聲明稿(2022.02.16)  

         針對110年12月20日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預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修正草案第九條及附表(七)」其中新增有關診所通路;廁所、掛號、結帳櫃台及服務台的無障礙的相關規定。我們堅定支持衛生福利部預告的草案內容,並要求盡速公告該修正草案,落實”未來”診所的基本款無障礙友善環境。

  衛福部預告該修正案以來,遂有醫師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動「無障礙設施設置應該與其他行業店面規則相同」的倡議(雖該倡議檢核不通過),以及提出「基層醫師對無障礙廁所之問卷調查」,也有基層醫療協會和美容醫學產業聯合會發函表達反對立場,並訴求「應以獎勵替代強制」、「疫情期間有經營壓力不應公布」、「該規定違反平等權、財產權和工作權」云云。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未來你也用得上!

  部分醫師朋友反對診所無障礙設施修正草案,企圖讓國內就醫無障礙環境向前邁進的努力化為泡影,國內身障、老人和社福組織出來聯合呼籲,堅定支持衛福部預告的「醫療機構設立標準」,希望醫界基層能一起為建立更友善的就醫環境,並為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超前部屬
  
  這次設標的修正,沒有溯及既往,對於未來申設診所也區分為300平方公尺以下,300至1000和1000平方公尺以上三級,前兩級主要參考「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來彈性規範,主要出入口和室內通路淨寬只要90公分,300平方公尺以下診所廁所甚至只要改坐式馬桶就合規;1000平方公尺以上才會參考「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為何只修設標,就是考量如果將診所納入建築技術規則第170條,視為公共建築物,那現有診所就必須依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7條的規定,適用新法規(或在實際調整困難之際,依據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來進行改善-第三項規定)。

  所以這次修設標第九條,條件定的比公共建築物寬鬆許多,又不須溯及既往,設標已充分考量現實情況,不容曲解

醫療權是基本人權,期盼醫界成為無障礙環境的領頭羊

        另外,從落實轉診制度和醫療人權的角度來看,身心障礙者常常因為社區診所缺乏無障礙環境,而需要直接到醫院就診,不僅因此需要負擔比較高的掛號費以及部分負擔以外,交通的安排更是令身心障礙朋友苦惱。雖近年來有在宅醫療的試辦計畫,由醫師到不方便出門的患者家中看診,但這個計畫要解決的是患者居住環境的障礙問題,不是要解決診所的障礙。
  
  103年12月03日我國開始施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105年4月22日審議通過批准「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公約第九條提到「為使身心障礙者能夠獨立生活及充分參與生活各個方面,締約國應採取適當措施,確保身心障礙者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無障礙地進出物理環境......。第一項(a)款:建築、道路、交通與其他是內外設施,包括學校、住宅、醫療設施及工作場所。」"醫療設施",是被特別提及的場所。醫界一直有"為何只針對醫界"的質疑聲浪,我們要再次強調,醫療權是很重要的基本人權,醫界應該值得期待成為社會各界無障礙友善環境的領頭羊
  
  無障礙的概念是一種事前的考量與規劃,設想的對象是社會中既有與潛在的障礙者。
         診所的友善無障礙,絕對不能僅奠基在醫師發自個人的愛心和選擇,而是應有對未來的強制性規範。

  
  衛福部於108年至109年運用健保品質保證保留款(以下簡稱品保款)財源,推動中醫與牙醫診所「無障礙就醫環境之品質保證保留款獎勵方案」;109年至111年依據「執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醫療照護及防治發給補助津貼及獎勵要點」,辦理「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獎勵計畫-診所版」,我們認為"獎勵"是鼓勵既有診所改善,而不是新設診所的誘因。
  
  102年1月1日起所有公共建築物均須符合無障礙規範。而這幾年,加油站、便利商店、飯店旅宿、一定坪數以上的餐廳,陸續納入公共建築物,前述場所都需要依據「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或「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來改善無障礙空間,也因此長輩們和身障朋友不必擔心沒有坐式(無障礙)廁所和坡道可用,而被剝奪參與社會活動。就連森林遊樂區太魯閣白楊步道、烏來內洞+信賢、陽明山二子坪,也有在平緩地區鋪上硬坡道供輪椅行進。
  
  診所是民眾常去且必須去的場所,我們呼籲醫界和我們一起提升我國生活環境品質,攜手打造未來無障礙、可及性的就醫環境。

發起及聯署單位:立法委員吳玉琴、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行無礙聯盟、台北市行無礙推廣協會、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台灣社會福利總盟、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醫療改革基金會、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中華關愛身障者協會、台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臺灣身心障礙者人權監督聯盟、台灣障礙研究學會


聯合記者會聲明稿(2022.02.16)  

         針對110年12月20日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預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修正草案第九條及附表(七)」其中新增有關診所通路;廁所、掛號、結帳櫃台及服務台的無障礙的相關規定。我們堅定支持衛生福利部預告的草案內容,並要求盡速公告該修正草案,落實”未來”診所的基本款無障礙友善環境。

  衛福部預告該修正案以來,遂有醫師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動「無障礙設施設置應該與其他行業店面規則相同」的倡議(雖該倡議檢核不通過),以及提出「基層醫師對無障礙廁所之問卷調查」,也有基層醫療協會和美容醫學產業聯合會發函表達反對立場,並訴求「應以獎勵替代強制」、「疫情期間有經營壓力不應公布」、「該規定違反平等權、財產權和工作權」云云。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未來你也用得上!

  部分醫師朋友反對診所無障礙設施修正草案,企圖讓國內就醫無障礙環境向前邁進的努力化為泡影,國內身障、老人和社福組織出來聯合呼籲,堅定支持衛福部預告的「醫療機構設立標準」,希望醫界基層能一起為建立更友善的就醫環境,並為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超前部屬
  
  這次設標的修正,沒有溯及既往,對於未來申設診所也區分為300平方公尺以下,300至1000和1000平方公尺以上三級,前兩級主要參考「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來彈性規範,主要出入口和室內通路淨寬只要90公分,300平方公尺以下診所廁所甚至只要改坐式馬桶就合規;1000平方公尺以上才會參考「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為何只修設標,就是考量如果將診所納入建築技術規則第170條,視為公共建築物,那現有診所就必須依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7條的規定,適用新法規(或在實際調整困難之際,依據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來進行改善-第三項規定)。

  所以這次修設標第九條,條件定的比公共建築物寬鬆許多,又不須溯及既往,設標已充分考量現實情況,不容曲解

醫療權是基本人權,期盼醫界成為無障礙環境的領頭羊

        另外,從落實轉診制度和醫療人權的角度來看,身心障礙者常常因為社區診所缺乏無障礙環境,而需要直接到醫院就診,不僅因此需要負擔比較高的掛號費以及部分負擔以外,交通的安排更是令身心障礙朋友苦惱。雖近年來有在宅醫療的試辦計畫,由醫師到不方便出門的患者家中看診,但這個計畫要解決的是患者居住環境的障礙問題,不是要解決診所的障礙。
  
  103年12月03日我國開始施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105年4月22日審議通過批准「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公約第九條提到「為使身心障礙者能夠獨立生活及充分參與生活各個方面,締約國應採取適當措施,確保身心障礙者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無障礙地進出物理環境......。第一項(a)款:建築、道路、交通與其他是內外設施,包括學校、住宅、醫療設施及工作場所。」"醫療設施",是被特別提及的場所。醫界一直有"為何只針對醫界"的質疑聲浪,我們要再次強調,醫療權是很重要的基本人權,醫界應該值得期待成為社會各界無障礙友善環境的領頭羊
  
  無障礙的概念是一種事前的考量與規劃,設想的對象是社會中既有與潛在的障礙者。
         診所的友善無障礙,絕對不能僅奠基在醫師發自個人的愛心和選擇,而是應有對未來的強制性規範。

  
  衛福部於108年至109年運用健保品質保證保留款(以下簡稱品保款)財源,推動中醫與牙醫診所「無障礙就醫環境之品質保證保留款獎勵方案」;109年至111年依據「執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醫療照護及防治發給補助津貼及獎勵要點」,辦理「醫療機構設置無障礙就醫環境獎勵計畫-診所版」,我們認為"獎勵"是鼓勵既有診所改善,而不是新設診所的誘因。
  
  102年1月1日起所有公共建築物均須符合無障礙規範。而這幾年,加油站、便利商店、飯店旅宿、一定坪數以上的餐廳,陸續納入公共建築物,前述場所都需要依據「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或「既有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替代改善計畫作業程序及認定原則」來改善無障礙空間,也因此長輩們和身障朋友不必擔心沒有坐式(無障礙)廁所和坡道可用,而被剝奪參與社會活動。就連森林遊樂區太魯閣白楊步道、烏來內洞+信賢、陽明山二子坪,也有在平緩地區鋪上硬坡道供輪椅行進。
  
  診所是民眾常去且必須去的場所,我們呼籲醫界和我們一起提升我國生活環境品質,攜手打造未來無障礙、可及性的就醫環境。

發起及聯署單位:立法委員吳玉琴、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行無礙聯盟、台北市行無礙推廣協會、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台灣社會福利總盟、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醫療改革基金會、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中華關愛身障者協會、台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臺灣身心障礙者人權監督聯盟、台灣障礙研究學會

身心障礙者的視力問題如何發現?當障礙者不會說、說不出口的時候,日常的生活的觀察就更重要,比如:吃飯頭越來越低幾乎靠近餐盤、沿著牆角走、坐著下樓梯、忽然一直打自己的眼睛、忽然常常跌倒……當有這些情況發生時,可以觀察是否與視力受到影響有關。

2019年3月17日(日)智總舉辦會員大會,邀請謝靜茹醫師分享特殊需求眼科的臨床經驗,現在有以服務特殊需求者為主的 視能復建中心

視能復建中心的成立主要服務對象為-早療幼童、特教學童、失能老人、身心障礙者

在就醫診療上,這群特殊需求者通常面臨的困境為,

  • 個人因素:表達需求困難(認知不足、表達困難、精神及情緒不穩定)
  • 眼科因素:延誤診治(無法配合眼科檢查、成人發展性障礙、兒童早發性眼疾)
  • 環境因素:就醫困難(交通不便、醫療環境不友善、經濟問題)

當發現視力有狀況時,謝醫師建議可以考慮全面性的眼科檢查,來做為診斷的基礎
全面性的眼科檢查項目包括:
視力檢查、屈光(驗光)檢查、斜視檢查、眼球肌肉運動、立體視檢查、眼壓檢查、眼前段檢查、眼後段檢查

全面性眼科檢查可以協助患者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期檢查、定期追蹤、定期治療。

附上視能復建中心的相關資訊,並透過影片來瞭解 視能復建中心的服務:

陽明院區視能復建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vrc149.org/

視能復建中心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g/VRC149/about/?ref=page_internal

影片介紹:

*投影片內容感謝謝靜茹醫師提供。

身心障礙者的視力問題如何發現?當障礙者不會說、說不出口的時候,日常的生活的觀察就更重要,比如:吃飯頭越來越低幾乎靠近餐盤、沿著牆角走、坐著下樓梯、忽然一直打自己的眼睛、忽然常常跌倒……當有這些情況發生時,可以觀察是否與視力受到影響有關。

2019年3月17日(日)智總舉辦會員大會,邀請謝靜茹醫師分享特殊需求眼科的臨床經驗,現在有以服務特殊需求者為主的 視能復建中心

視能復建中心的成立主要服務對象為-早療幼童、特教學童、失能老人、身心障礙者

在就醫診療上,這群特殊需求者通常面臨的困境為,

  • 個人因素:表達需求困難(認知不足、表達困難、精神及情緒不穩定)
  • 眼科因素:延誤診治(無法配合眼科檢查、成人發展性障礙、兒童早發性眼疾)
  • 環境因素:就醫困難(交通不便、醫療環境不友善、經濟問題)

當發現視力有狀況時,謝醫師建議可以考慮全面性的眼科檢查,來做為診斷的基礎
全面性的眼科檢查項目包括:
視力檢查、屈光(驗光)檢查、斜視檢查、眼球肌肉運動、立體視檢查、眼壓檢查、眼前段檢查、眼後段檢查

全面性眼科檢查可以協助患者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期檢查、定期追蹤、定期治療。

附上視能復建中心的相關資訊,並透過影片來瞭解 視能復建中心的服務:

陽明院區視能復建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vrc149.org/

視能復建中心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g/VRC149/about/?ref=page_internal

影片介紹:

*投影片內容感謝謝靜茹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