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方位社會溝通,智總30的變與不變

文/孫一信 副秘書長

我是野百合世代的年紀,大學的時代,我就有了人生的想像。

因為參與反核四運動、未立案機構的參訪行程以及智總工讀生,當時人生的想像,是希望把自己定位成「讓弱勢者能夠了解並接近對自己有利的資訊」希望自己成為組織工作者。

組織需要學習,要鼓勵家長們參與組織,需要讓大家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參與的人要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並衡量可以投入的各項資源,也要讓大家覺得參加組織有趣、有獲得新知、有信任感、有達到具體成效,組織才會正向發展。

在內部組織層面,智總家長幹部真的很努力,如果分區理事長聯誼會、理監事會、常務理監事會、年度家長幹部訓練、會員大會及各式各樣研討會,我統計過智總分散在全國的選任幹部大約每年得見面五至十次。也因此秘書處同仁會盡全力在每次見面的時候,用心準備開會資料,讓與會者方便吸收,充分討論,也能夠回到各縣市發揮倡議功能。

家長幹部,不是生來就會,都是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學習吸收、組織歷練才走到今天。智總每一屆選任理監事、常務理監事和理事長,需要經過將近半年的溝通和鋪陳,需要考慮組織參與程度、區域平衡、協會代表性、個人意願、世代交替等,才會推出參考名單。家長幹部的無私奉獻,成就現在的智總。

智障者從出生到老,在各式各樣的生活層面,會遇到林林總總的問題,這需要各系統、專業領域及社區民眾的理解,並想辦法提出解決方法。

因為司法案件,參與並促成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和家事事件法的修法,也在兩次司法改革不缺席,並促成法律扶助基金會的設立。我們受邀去律師訓練所、司法官訓練所及調查局的展抱山莊座談,讓司法從業人員了解智障者的特質與案件類型。

因為就醫困難,我們和牙醫界攜手開創特殊需求者的口腔醫療系統,包括示範中心、獎勵醫院和一般診所,並讓特殊需求者成為部定專科。

因為媒體歧視,我們向蘋果日報表達抗議,並參與媒體改革運動,並促成身權法及精神衛生法修法。

因為宗教觀點,我們邀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進步的神職人員,打破業障、輪迴觀點及猶太健全主義,認知並扭轉為因緣際會觀點及恩典論。

因為政府的預算與政策,我們舉辦無數次的,公聽會、街頭陳抗、立法及修法運動,參加社會立法運動聯盟、泛紫聯盟、稅改聯盟、台灣社福總盟及身心障礙聯盟,擴大社會福利聲量。

2008年起因為時任陳節如副理事長,被民進黨徵召當了兩屆八年立法委員,我也有幸參與這段人生插曲。之後還有繼續協助吳玉琴委員的續曲,一轉眼也13年了。

聽說,人類歷史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而且數位時代是加速在變。

但我還是堅信著,身為人,我們必須有明確奮鬥的目標,我們必須互相幫忙、互相體諒、理解,我們必須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才能活得踏實了無遺憾,這部分不會改變。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