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實習 看見差異與未來︱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 江綺妮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江綺妮
大學四年裡實習時數超過一千小時,在智障者家長總會(以下簡稱:智總)的實習佔了其中的一半時數,在這兩個學期的實習,最大的收穫並不是專業知識上的了解,而是在實習中得到的成就感。作為來自澳門的學生,在澳門的實習與在台灣的實習,我個人認為是截然相反的。
大三的暑假我在澳門的心智障礙者服務機構實習,當時接觸的是直接服務,而在智總則是接觸間接服務,其實我是一個很愛跑活動的人,而在智總實習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辦公室整理資料看文獻,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些我在申請實習前就知道,我仍然想要來實習的原因,是因為這是一個讓我慢慢吸收知識的機會。
在智總的實習讓我很有成就感,在這裡我接收新的知識,如:CRPD、易讀、自我倡議、日間照顧…這些都是目前無法在澳門學習到的,我經常對我的老師及督導說,我想把在智總學習到的一切帶回澳門,讓澳門也能像台灣一樣進步,更多人願意去了解心智障礙者,支持他們的倡議活動,這些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要怎樣做,我花了一整年時間也還沒得出結論。
來到台灣四年,除了身心障礙的議題之外,也接觸過很多不同的議題,像是同婚的議題,我也經歷了總統大選,看到台灣是如何進行投票的,而身心障礙者需要怎麼樣的協助,也是來到台灣才發現到這個問題,再去了解,不但學會了相關的知識,也學會了從障礙者的角度延伸思考,在直接服務中我很容易會陷入忙碌,而缺少了靜下來思考的時間,這也是我選擇來智總實習的原因之一,經歷了忙碌的暑期實習,想給自己一個沉澱的時間,不要太忙碌也不要太輕鬆,同時也能挑戰新事物。
在上學期接觸CRPD自我倡議方案的青年,跟澳門的青年很不一樣,自我倡議這個概念澳門還不是很流行,成年與未成年的身心障礙者主要都是聽照顧者以及社工的話,特別是小朋友,比起他們想要參加哪個活動,家長選擇活動的首要因素是能配合自己的時間,在智總接觸到的青年們,其實與我們這些所謂「正常人」沒有差別,只是我們經常帶著「障礙」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而忘記了他們也只不過是一個人。
「支持者」這個概念是來到智總才接觸到的,在接受了這樣的概念後,發現身邊的同學,甚至老師、社工師,也會跳不出用「照顧者」這個身份與障礙者相處。想要成支持者的確需要很多的學習、調適,在智總待了八個月我也不敢說自己能當一個好的支持者,這一點我認為自己是需要持續學習的。
下學期的實習重點放在社區式日照服務上,可惜遇上疫情,沒有太多機會參與現場的活動,只能透過資料搜集以及想像去認識社區式日照服務,但也有幸與幾位日照服務的督導做訪談,像是北智協的巧蕾督導、台東智協的惠雅督導…每次與督導做訪談我都會把腦袋的容量空出來,先接收督導的想法,回過頭再來整理自己的想法,但在訪談過程中我也會跟督導分享自己在澳門的經驗。
每一次訪談回來都要花上三四天時間去整理及思考,雖然是坐在辦公室對著電腦而已,但腦袋卻不停的在運轉,回到住宿處都會被室友問為什麼不用辦活動也這麼累。
總結這兩個學期在智總的實習,實在是學習到太多的新知識,也感受到台灣人的溫暖,在智總實習無論是專題發表,還是每週的團督時間,大家都會先給予我肯定,再給我建議及補充,讓我有想要再進步,也更願意去做。
實習將要結束,感謝智總伙伴們兩個學期來的照顧與體諒!
跟著主任以及青年們到林語堂故居參與館內人員培訓,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動。
這次培訓的目的,除了為未來的易讀計畫準備,也希望館內的導覽員能借此機會與心智障礙者交流,真正落實心智障礙者文化平權。在這次活動中讓我很意外的是導覽員,雖然對心智障礙者不熟悉,但在聽主任簡單介紹後就馬上找到與青年們的相處模式,看得出來他們很願意接受青年們,感覺到距離落實心智障礙者文化平權又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