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芳教養院虐死心智障礙者,照顧身心障礙者誰有責?

文/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秘書處

2021.8.5

  七月二十九日下午,位於苗栗縣私立德芳教養院,緊急將一名昏迷的心智障礙住民送醫急救,惟該名李姓障礙者仍不幸往生。經檢警相驗及初步調查,李姓障礙者身體多處瘀青以致出現橫紋肌溶解,院內之林姓社工員及賴姓行政助理則有虐待其之重嫌,因此苗栗縣政府已勒令德芳教養院停業並裁罰三十萬元。

  林姓社工及賴姓行政助理宣稱,他們是以器物對情緒躁動之李姓障礙者施以管教,並非虐待。而李姓障礙者的母親也出面控訴,自己的孩子已入住德芳八年,之前雖有發現兒子身上出現瘀青,但選擇相信院方說的理由:「是他自己撞到的」。面對這樣的悲劇,李媽媽強調,除了要查明死因,更應該關閉德芳教養院。

死了一名心智障礙者,然後呢?

  這起慘案,非但李媽媽不能接受,中央及地方政府及社會大眾也都難以置信。衛福部社家署及苗栗縣社會處除已緊盯德芳其他住民的狀況,也已開始調查整起事件中院方的責任,德芳未來很可能不是只有停業,而是如同李母期望地被撤照,不再重啟。

  但,這樣就夠了嗎?問題是單純出在德芳的內部管控,抑或有外部因素直接或間接地造就這場悲劇?在無辜慘死一名心智障礙者之後,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呼籲各界一起思考,我們該如何釐清問題、正視問題,進而解決既有的問題、杜絕未來再次發生的機會?

需求何來?台灣還有千千萬萬個「李媽媽」

  李媽媽在媒體訪談中泣訴,自己的孩子是重度自閉症,在把孩子送進德芳後,縱使自己曾對孩子的生活照顧曾產生疑慮,但總是選擇配合、聽從、相信德芳的種種說詞。可想而知,事情發生後,媽媽內心的悲與痛,絕對不是幾句安慰和道歉能夠撫慰。

  這起悲劇,也絕對是許多重度自閉症家長、嚴重情緒行為問題的心智障礙家屬,內心共同的、最大的恐懼。

  如果不是自己老了、體力不行了、不願把照顧責任轉移至其他子女身上,父母何苦把孩子推離身旁,送入機構照顧?如果不是相信機構裡的專業人員會比自己更能照顧好孩子、協助孩子進步,父母又何必讓孩子去住在機構裡接受服務?如果不是現在的社區式服務量能不足,難以提供高密度和嚴重情緒行為支持給這樣的心智障礙者,誰又何嘗不想讓孩子白天就近上學,晚上回家共享天倫?

  如果、如果、如果,就是因為有太多的如果、太多的不足、太多的未竟之事,才讓心智障礙家長無路可走,惟機構可去。李媽媽不是唯一一位面對無奈抉擇的家長,台灣還有千千萬萬個處境相似的「李媽媽」,正在尋覓出路、苦等援手。

服務何在?僧多粥少,卻連煮粥的人與米都不夠

  根據衛生福利社會及家庭署網站公布的資料,德芳教養院在民國103年和106年的身障機構評鑑,都是丙等但複評後通過。簡單來說,身障機構若被評鑑為丙等和丁等,原本由政府提供的各項費用補助都會被暫停,機構需提出改善計畫、接受政府輔導,經過一段時間後更須通過複評,才能重新得到政府的費用補助。換言之,德芳這幾年的表現可說是「不及格但補考有過」。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樣的服務提供者,仍能在市場上存活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供不應求」。口碑好、專業強的優良機構,就跟米其林三星餐廳一樣,不只是現有位子已滿,每一間更都有一份上百人的「訂位名單」,候位時間動輒五年十年。這也像是現在熱門、搶手的幼兒園,爸媽們提早一兩年去預約是稀鬆平常的事。如果期望孩子能住進一個離家不遠、方便探視的機構,那選擇又更少了。

社區式服務快速增長,仍無法涵蓋心智障礙家庭的需求

  當然,全日型的住宿式機構式本來就不該是服務的唯一選項。心智障礙者的服務尚有針對不同特質的各種類型:有的是白天可以去的、有的是晚上可以住的;有的著重在協助生活照顧、有的需要能夠生活自理。而這些服務,多半都是社區內的小型單位,自然融入於你我身旁的民宅、社區之中。

  這幾年來台灣的社區式服務已經大幅擴張且持續加速成長,但無論是機構式、社區式服務,台灣當前的總體服務供給量仍無法涵蓋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的需求。雖然可預期未來會有更多的服務提供者可讓心智障礙家庭選擇,可是並非每個家庭都有辦法撐著等這麼多年。如果已經身心俱疲、如果已經走投無路,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縱使這家機構不是心中首選,家屬又哪有選擇的餘地?

照顧服務人力及專業養成,應受到重視與尊重

  而市面上缺的,不只機構提供的這碗「照顧粥」,連機構裡實質提供照顧的工作人員都缺,根本沒人「煮粥」。同樣有許多原因,包括:薪資和待遇不佳、工時長、工作內容辛苦、未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等。另一方面,某些機構不見得有辦法在專業知能、專業督導和設施設備上支援員工,以致於就算人力充裕、員工也有心,可能也不知該如何應對嚴重情緒行為。專業知能、專業督導和設施設備就像是米,徒有員工當巧婦,但卻無米可炊,也是枉然。

照顧固然大不易,但照顧者的苦勞絕非施虐的保護傘

      照顧需要專業,即使經過訓練的教保人員,並不代表所有的照顧問題都有足夠的知能可以應對。工作人員可以示弱,也應該得到其他專業的支持與協助,而不是只能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回應服務對象的需要。

專業養成與管理的責任在哪?

  身為雇主的機構對此當然也有責任:應協助工作人員提升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應為前線的工作者建立工作的信心、應建構支持機構服務的專業協助網絡,且不應放任工作人員單憑自身情緒與衝動下的「我以為」來做事。從李媽媽出示的通訊紀錄(如下圖),清楚可知德芳經營者及管理階層,早已知情工作人員屢屢對機構住民施以不當管教,但卻仍屢屢以所謂「糾正」作為處置。我們不願憑空揣測德芳的經營管理模式,但服務品質和服務使用者的福祉是所有專業服務工作的核心價值,因此,德芳院長宣稱的「決不護短」,並未展現應有之承擔。在這場慘案中,機構主事者的責任,本就無從推諉。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簡稱:智總)認為,這場悲劇除了施暴者應為罪行負責,背後盤根錯節的組織性因素、結構性因素、社會性因素,也都應該被正視、檢討、消滅。在此,智總沉痛地向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提供者、家屬,提出建言與和警示,望能拋磚引玉,激起更多討論的漣漪和改革的浪潮。

我們要提醒政府:

一、嚴重情緒行為問題處遇需國家力量支持,穩定提供專業人力與奧援

       嚴重情緒行為問題需要外部專業團隊介入輔導,期待單一服務單位自行一肩扛起不切實際。如果沒有專業支持第一線人員,只會折損更多照顧服務人力,也會讓具備嚴重情緒行為狀況的心智障礙者和家屬繼續在尋求協助的路上吃盡苦頭。

  不可諱言,當孩子伴隨著嚴重情緒行為狀況時,被服務提供單位拒絕的可能性相當高。因此,當有單位願意服務自己的孩子時,家長必定雀躍無比,深信自己終於找到大海中的救生圈。就算救生圈看起來差強人意、就算不確定是否牢靠、就算無法完全安心,也只能先緊抓著眼前的救生圈不放。

現行方案補助模式,難以讓專業團隊穩定長期發展    

  過去幾年,政府開始聽到嚴重情緒行為困難的服務對象需要更專業的支持,也展開試辦的計畫,透過試辦之後,漸漸在全國分區培養出專業人力,並建構有醫療相關人員參與的支持團隊。但是這樣的支持團隊,面臨每年不固定的補助金額,導致人員訓練不易、高流動率的窘境。更麻煩的是,方案每隔兩至三年還得重新提出申請。在這樣的框架下,難為了執行單位要做到服務不間斷、維持良好的服務品質和成效。在「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情形下,更令許多有心、有能的專業單位望之卻步,不敢投入專業團隊的服務提供,造成「有需要服務的等不到,沒聽過服務的不會用」,至為可惜。

專業團隊應作為常態性服務,應投注國家的力量改變原有結構
在地發展就近支援
  
   
  智總認為,組建與維持嚴重情緒行為問題支持的專業團隊絕對需要國家投注穩定、充裕的預算。目前行為專業團隊的發展在社家署的支持下既已逐漸成熟,應結束專案辦理之形式,建制為常態穩定的服務,且需考量各地實際需要與區域內的專業量能,因地制宜,以讓區域內的機構均可就近連結在地的專業團隊後援。

二、評鑑不是萬靈丹,輔導查核應重視並行
     
  身心障礙機構評鑑的進行只有短短一天,究竟能看到機構實質服務有多少。根據以往經驗評鑑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細緻的評鑑指標,讓機構知道怎麼把服務做的更好,瞭解對於服務的品質追求,及需要關注的重點,可以依著評鑑指標,讓服務往更完備的方向努力。

       比起三至四年一次的評鑑,平時定時與不定時的輔導查核才更重要,可以用更多的時間與頻率來了解機構的運作、應整備的人力、工作內容、服務執行、經費運用等,也能即時發現機構服務目前遇到的問題。

  重要的是擔任輔導查核的政府部門,是否了解機構運作的相關知能?是否熟悉相關法令規範?是否認真而非例行公事的態度?徹底執行加強輔導查核工作更是重要。

三、國家應考量以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方式提供服務,協助無照顧能力之家庭         

  身心障礙機構發生重大疏失,德芳不是唯一,但我們希望是最後。鑑於過去私立機構經營不善或是服務不佳,政府也會擔憂若勒令機構關門,服務對象何去何從,因此,往往也不敢真的令其撤照。這樣一來,經營不善或重大疏失不斷的機構始終都會繼續存在,只要提改善計畫就可以複評成功。要根除這樣的問題,最好的作法就是讓家庭在社區內就可以得到需要的支持,不用把孩子送到機構去,但是無法一朝一夕達成,我們希望政府能認真思考,好好發展社區多元化服務網絡,讓家庭及障礙者可以就近在離家最近的地方得到需要的服務與支持。

  目標達成以前,全日型照顧機構應該優先服務無照顧能力之家庭,及需要特殊環境及設施設備服務的障礙者。我們呼籲這樣的照顧機構應由政府公辦公營或採公辦民營方式提供,如經營團隊不力,就予以撤換,但不致於使服務對象轉來轉去,或因為擔心沒有單位可以提供服務而不敢令其停辦撤照。

政府應思考並建置

  1. 第三方評鑑制度

  2. 獨立倡導人制度

  3. 社區多元支持服務應更普及,全日型照顧機構不是唯一選項。

  4. 專業支持團隊,成為專業工作者強而有力的後盾。

  5. 強化家庭支持服務
     

我們要提醒工作人員:專業工作者,也須有專業在背後支援

  工作上本來就會遇到疑難雜症,所以需要專業督導協力指引,不斷進修專業知能。身為專業的照顧工作者,精進專業知能是責任,也是被尊重為專業的重要基礎。請善用你職場的主管、督導與夥伴們,相互支持,追求做對的方法。
  請相信,照顧是專業工作值得受到尊重,這份工作影響的是生命所協助的是一個個面臨困境的家庭。遇到困難,不要一個人承擔,可以示弱尋求協助,可以請求支援一起面對。
  如果在充滿支持的環境之中,仍然覺得自己沒有服務的熱情,沒有想要探究問題解決的好奇心,沒有想要挑戰嘗試的勇氣,會有想要傷害自己或是服務對象的時候,就是應該離開這個位置的時候。

我們要提醒服務單位:
機構經營管理者應善盡的責任

善待你的服務對象及工作同仁,不要只躲在幕後當藏鏡人,出事就把責任推給員工。機構內的工作人員會出問題,管理者責無旁貸。

機構有責任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能、態度與技術,沒有學不會的人,只有不給學的環境。不適任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通常都不是第一天不適任。如果已經發現工作人員沒有辦法被影響改變的時候,處理人事是機構管理者的責任。

專業工作人員的聘用有一定的法定要求,達標是基本要件,成長是機構要給的養份,讓工作人員對自己的成長有所期待是管理者的責任。

我們要提醒家屬:

提高機構服務品質還需要更多內控的力量,鼓勵服務對象家屬探視、參與機構服務與活動、鼓勵服務對象自我決策、參與機構生活的一切項目。另外,機構所有同仁的服務信念、自我期許、建立機構品質保證的設計,都是可以透過政府的鼓勵機制,逐步改善。

一、選擇服務單位時,可參考評鑑指標多方探詢

可先打聽機構辦理的狀況,例如:個管人員的建議、政府公開的評鑑結果、各地家長組織的經驗。不要只聽個人的經驗分享,寧可多看看政府的公開資訊及家長團體的總體經驗,也可以查詢經營的團隊及團隊的理念。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身心障礙專區> 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459

二、親自探訪,充分瞭解
最重要的是選擇前一定要親自走訪,並充分認識:

1.瞭解機構所在位置,是否方便未來探視
包括家裡與機構的距離的遠近、周邊的環境是否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

2.瞭解機構提供的服務內容與狀態
工作人員的表情與笑容、服務對象儀容是否乾淨整齊齊、機構環境味道、服務對象平日有哪些活動、服務對象有沒有表情及笑容、活動現場有沒有人支持、相關規定有沒有公開在佈告欄、資訊的提供有沒有考慮到服務對象知情權、未來會如何跟家長一起合作等都是可以觀察的指標。

3.照顧需家屬與機構雙方合作
不要聽機構說交給我一切沒問題就認為找對了,照顧是漫長的過程,需要是變動的,在照顧服務過程當中,機構是為了讓家長減輕負荷,但無法替代家長的角色。過度的保證往往代表著機構沒有把服務設想的很周到,事實上,機構照顧是需要家庭與機構一起合作的。可以多瞭解一下相互需要配合的事項。

4.評估自身照顧壓力,清楚表達照顧需求
如果有遇到理想中的機構,評估自身照顧壓力與狀況,如果可以等待,可考慮排隊。機構服務有其目的,家長屬應該表達的是為什麼服務對象需要機構的支持,目前機構會愈來愈朝向提供給最需要的家庭。許多優質照顧機構都有入住審查的機制,會從需求性來考量,所以把需求表達清楚是很重要的。家長也可以請教,在等待輪候的過程中,可以與孩子一起努力的方向。

服務是有限制的,家長要瞭解機構運作的方式,人力的安排,活動分組、生活安排的方式,生活管理及費用物品管理的方式、健康促進跟醫療支持的方式、家長參與的方式......等等,與自己想像中的服務是否是一致的。在一致的起點上,才能一起向前走;如果起頭就是叉路,勉強一起終會出狀況的。

使用全日型住宿服務前可以想一想,這是現階段的需求?還是擔憂20年、30年後的事呢?別忘了孩子也在一步步慢慢學習,成長是一輩子的事。

三、信任不等於撒手,露臉至少表示有盯著

孩子跟家庭是一輩子的關係,不要讓機構感受到家長只是想把孩子丟給機構,不聞不問,因為家長的態度會影響機構對孩子的態度。

家長跟機構要建立起信賴聯盟,但不等於機構說什麼,家長都全盤接收。信賴是雙方願意去瞭解各自所遇到的問題,然後一起找到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信賴是透過一起完成任務建立起來的。

選擇方便去參與及探視的機構是重要的,不怕家長隨時來探訪的機構對自己的服務是有信心的。家長關心孩子是應該的,讓孩子與其他家庭成員保持關係維繫是重要的。

手足不是父母,但卻是親人。為了有一天當父母不在的時候,孩子還有親人,家長應該跟機構合作,讓其他家庭成員也有機會跟在機構的孩子相處。

機構服務的品質家長也有責任,要有反應問題的勇氣,一起面對問題的決心,共同承擔讓孩子生活品質有保證的責任。

智總相信,大多數的機構和工作人員都是優秀的專業工作者,但正是因為有少數的老鼠屎,讓機構承受照顧壓力外,還背負了罵名。

今天我們除了哀悼李姓障礙者之死、聲援李媽媽的訴求,也要譴責德芳並督促政府,看到弱勢家庭的照顧無力,也要看到優秀機構維持的辛苦與專業團隊制度化的重要性,不要讓照顧的悲歌與專業的無力感,一再重演。

相關連結:

1. 社工疑不當管教院生,家屬批教養院害命!(華視新聞) hps://www.youtube.com/watch?v=E8Cm-8vfmJMtt

2. 苗栗德芳教養院爆虐死人!「鈍器猛抽」2社工辯:打屁股管教(ET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801/2045093.htm

3. 苗栗德芳教養院自閉生,遭管教虐死(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464052

4. 米可白也捐錢!涉打死人教養院素行不良,曾把院生帶上街當募款工具(CYWANT)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31588

5.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專區(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779

6. 自閉院生被打死,照顧權益維護不能等(聯合報民意論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王潔媛助理教授)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6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