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始終來自於人性!以「人」為核心翻轉心智障礙者服務模式

結束五天四夜「以藝術提供身心障礙者正向支持及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社區化發展」日本考察團後,林惠芳秘書長分享著這趟滋賀、奈良地區社會福祉機構考察團,對她的啓發。

此行考察的範圍,包括照顧機構、日間作業設施、無界限美術館、共融社區服務(團體家庭、短期住宿)等,實地參訪各種服務樣態,同時也研究日本的身心障礙者文化藝術發展,因民間團體與民意代表的努力,促成政策立法影響擴及全日本。

   

     

日本社會福祉之父—系賀一雄說,「這些孩子是世界上的光。」障礙者對世界是言是重要並且是有價值的存在,社會福祉也依循這個精神,致力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展現屬於自己獨特的光芒。

我們非常認同這樣的理念,因「服務」始終來自於人性,不但是重要的生命教育,更在於對人的尊嚴的重視,以「人」為核心,才能貫穿生活支持、就業支持、居住支持、交通支持服務…..等。

這次參訪的社會福祉機構採「生活自立支援」為前題,服務使用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是訓練、不是指導,而是支持與陪伴障礙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找出自己想要做的事,發展出屬於個人生活日常作息,在藝術創作中展現豐沛的能量。

   

在參訪中經驗到「尊重」是重要的基礎,對每一個生命純粹的接納;「學習」重視每一個人的行為表達,都是「溝通」。

其中,參訪YAMANAMI工坊時,有一位創作者非常喜歡設施長—山下先生,因為想做作品給設施長看,所以不斷的創作。在參訪的過程中,這位創作者的眼光,的確一直是跟著山下先生轉。

事後有團員請教設施長—山下先生,對於服務使用者這樣的示愛,是否會造成困擾?

山下先生的回答,果然非常YAMANAMI。

山下先生說:他很尊重創作者的愛意,但他已經結婚了,很清楚對方不是自己的菜,所以這樣的愛意不會對自己造成不便,也不覺得要隔離創作者與自己,自然的相處互動就可以。這位作者一開始對於很多事情沒有特別的喜好,現在有自己的喜好、有表達的能力,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這樣的回應方式,當下令我感到動容,並深感到「尊重」的實際表現。

日本文化廳、文部省及厚生勞動省都有相關的政策立法,並規劃年度預算,同步關注障礙者參與文化藝術的權利與價值,有文化藝術基本法及障礙者福祉法及自立支援法,也有促進障礙者文化藝術活動計畫。

並且投入預算支持像「NOMA美術館」這樣的場館,NOMA美術館以無界限的精神常態的策劃展覽,並推動身心障礙藝術發展的相關事務,包括:創造機會、人才育成、政策推動、國際交流、權益維護……等。

NOMA美術館認為,藝術就是藝術,不需要區分藝術家的身份特質,透過常態推廣,讓社會大眾感知道藝術價值不會因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別,這點也是值得台灣效法學習之處。 

日本對於支持障礙者藝術文化創作融入生活日常,有更多的能見度與表現空間,創作之於障礙者是生活也是表達,支持者單純的以陪伴的角度支持創作者完成表達的工作。作者們的創作經歷幾乎都有5~10年以上的經驗,甚至有投入創作至今已經超過30年的藝術家,或是高齡才開始創作表現也非常亮眼的作者令人大開眼界。整體服務型態有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也讓創作者擁有更多的可能。    

 

障礙者的生活不單單只是社會福祉而已,台灣也應要記取這點,跟障礙者有關的生活議題及困難的排除,不應歸在特定部會,而是國家大事環環相扣,應以全人的視角看待。

整趟行程中,不僅看到「以人為本」的精神落實在每一個服務環節中,也看到政策法令對整體身心障礙者的藝術發展以及正向支持的重要性,也因為如此,人得以從生活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因此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著,這就是生而為人最想追求的境界吧!

自動販賣機與障礙者畫作合作,特色度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