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障礙者不是房價毒藥,而是城市進步的指標

文/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2019.7.24

據7月24日《聯合報》報載,某社區大廈管理委員會阻擋「喜憨兒小型作業設施」進入施工一事,管委會不僅阻擋施工,也拒絕出面溝通。這樣的行為,已經違反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19條,也違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16條—身心障礙者之人格及合法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不得有歧視之對待。

不是第一個案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綜觀台灣各地,包括台北市多處社會福利設施的進駐,喜憨兒的案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民國72年,台北市信義區楓橋新村居民因為抗拒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設置,而發生有楓橋新村事件這件事被傳誦多年。民國92年建軍團體家庭、中壢啟智教養院入住,遭抗議民眾潑漆、白布條圍剿、甚至爆發衝突;民國107年育成基金會東明扶愛家園,在籌備過程中,受到居民多方阻撓,召開多次協調會、懸掛白布條抗議,讓機構原訂8月開幕延宕至12月,障礙者與家庭苦苦守候,因抗議始終未歇,只得取消開幕,低調入住。。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原定民國107年8月駐洲美公宅設立「身心障礙者社區居住家園」,但至今遭居民強烈反彈,仍未進住。

歧視的眼光,傷透父母心

智能障礙者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面對許多挑戰,每一個階段的特殊教育以及社會福利服務,都是為了讓障礙者能夠學習自主生活、融入社會。經過許多專業工作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陪伴、教育、訓練,勇敢的障礙者,才能夠踏出穩健的第一步。然而,更嚴峻的挑戰,卻是社會歧視的眼光。

期待自立生活的那一天

一般的家長可以盼望孩子們成家立業,智能障礙者的家長只期盼,比他們的孩子多活一天,可以保護他們到生命的最後一日。更實際的是,這些孩子都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接納,並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之下,有安穩的日常工作,在社區中自立生活。

智障者家長總會在此呼籲,社會大眾能夠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歧視。智能障礙者不是房價的毒藥,而是讓社區更多元、更友善的成員,甚至能為整體社區添加溫暖。選擇社區時,購屋者想入住的是一個包容、互助互信的社區?還是一個處處計較、區分敵我、也不願理解彼此的社區呢?

正如柯文哲市長曾說的,「如果每個人對於社會的貢獻,大於奪取,整個社會就會往正面的方向前進。」殷切期待身為台灣的首府,台北市民可以透過這一次接納「喜憨兒小型作業設施」的機會,作為一個友善光榮城市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