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預防悲劇發生,需要建立社區獨立生活支持模式

蘋果日報劉邠如 報導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表示,其實智能障礙者,也能識字,也可能具有工作能力。但是他們的問題在於,除了智商數字偏低之外,對於情境判斷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嚴重不足。

且對於林姓女子而言「上網、交男友、去上班」,都還是有著直覺與經濟誘因;但對照要「無條件去照顧一個小朋友」,就屬於抽象思考的問題,智能障礙者未必能理解。且「必須為別人生命負責」,這也要經過不斷的提醒跟教育。但反觀林姓女子,從母親、家庭環境和成員,「顯見她身邊都沒有可以提醒她的人!」

孫一信舉例,智能障礙者,還有一個普遍的情況,那就是「如果換了一個環境,她就無法適應這個情境,也沒有辦法判斷情境需求。」比方智能障礙的孩子,被告知花草需要澆水,但等到下雨天,他們卻無法理解情境改變後,也可以改變作法,他們依舊會替濕透了的盆栽繼續澆水!

而在林姓女子身上,也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當她脫離了有母親的照顧,到台北去生活,「她沒有辦法判斷情境,像是她可能就無法體會『如果沒有餵孩子飯吃,也不會有媽媽幫我餵』」而這時,就是需要一個社區系統,並有一個長期關懷者,對她而言就像「教練」一樣的存在,不斷提醒她。如果她遷移或搬家,社區系統也應該隨時通報,讓這樣的社區網路可以建構起來!

孫一信表示,目前社會對於智能障礙者提供的社區居住服務方案,全省只有95家,一家負責照顧6人。且這些機構多落在台北、台中、新竹、台南等縣市,僅是少數能提供專業人力。但要提供智能障礙者在社區獨立生活的支持,「絕大部分縣市沒有這種服務」。

而一旦智能障礙者生下孩子後,才有機會被列入「高風險家庭」,並由社會局接手關注,但這些都已經屬於後端補救措施。且「高風險家庭」所進行的家訪,對於智能障礙者的生活需求,並無太大幫助,且該些社工未必對於處理智能障礙者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溝通。

孫一信表示,未來如果還要避免類似案件發生,因該要著重在智能障礙者的社區服務,且要「強力介入」。透過「教練」不斷的叮嚀和訓練,比方告知對方生活常識和避孕等知識,希望能盡量避免悲劇發生。(劉邠如/綜合報導)

服務分類